济济多士,乃成大业。近年来,常州深刻认识到“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全力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城市,积极抢抓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建设机遇,牢牢树立“抓人才公寓就是抓城市未来”理念,把人才公寓建设作为全域推进常州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形成了人才公寓“规建运管服”的常州模式,涌现了一批具有全国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的人才公寓项目,形成了人才公寓建设的“常州现象”。截至目前,全市建成人才公寓11.78万套、满足35万青年人才居住需求,并坚持把青年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在确保“建好”的基础上,进一步“管好”“用好”,不断提升居住体验,最大程度解决青年来常就业生活的后顾之忧。
今年以来,常州团市委把全面助力“人才公寓+青年驿站”布局建设作为共青团围绕中心大局、延伸服务触角的“青年工作耦合点”,着力在人才公寓“小切口”中,拓宽青年发展“大纵深”,让广大青年充分感受到常州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做出了诸多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也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持续提升常州人才公寓“服务赋能提升”质效,明确共青团服务赋能人才公寓的建设路径,不断提升公寓青年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团市委选取46家人才公寓进行走访调研、开展专题座谈18场、访谈青年人才327名,线上获取有效调查问卷2378份,进一步摸清青年需求、找准工作短板、锚定发展方向。
一、主要做法实践
(一)凝聚合力,建设青春赋能的“多彩充电站”。人才公寓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赋能、青年的首要需求也是服务赋能,常州团市委坚持“青年想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创新工作方法、打造特色品牌,全方位提升服务赋能质效。一是统筹谋划,汇聚合力。成立全市共青团“青年人才公寓运管服”专项组,明确“专班+清单”机制,围绕服务人才公寓要什么、干什么、怎么干定期召开专题会,充分将全市共青团各项工作资源向人才公寓汇聚,全面统筹市青联、青商会、青年科技人才协会、新兴青年联盟等组织合力,加强横向纵向联动,互动式、嵌入式配合好各单位、各板块重点工作,全面助力青年人才公寓服务赋能走深走实。二是以团为媒,凝聚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青年有什么需求,团组织就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调研中我们发现,人才公寓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口袋团员”。如大学生小吴表示,“毕业后团组织关系就要从学校迁出来,但是转回老家不方便,我们公司又属于小微企业,没有建团组织,大学里好不容易才入团,现在却不知道应该转哪里好了”。团市委坚持党建带团建,在全市人才公寓建立了10个功能型、枢纽型团组织,确保入住公寓青年亮身份、有人管、受重视,累计摸排“口袋团员”56名,接收团员组织关系73名,直接联系团员300余名,服务团员青年2万余名。三是活动赋能,青春添彩。全域举办“青年人才公寓系列活动”,创新开展人才公寓“十大青春行动”,以青年的“业缘、趣缘、乡缘、校缘”为媒,常态化开展“青·体验、青·交流、青·联谊、青·运动、青·潮玩”等各类活动。在浪漫的“520”,100名公寓“新人”相聚西太湖举行集体婚礼,是青春留常,更是“寓”爱在常;在火热的暑假,150个青年夜校分课堂走进人才公寓,“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成为公寓潮流新风尚;在激情的9月,20支公寓球队在“青春‘篮’不住”人才公寓青年篮球赛上,挥洒汗水、尽情角逐。同时,全市各基层团组织结合板块特色、围绕青年所需,开展各类人才公寓系列活动500余场,累计覆盖青年10万人次。
(二)耦合空间,打造青春留常的“温馨前哨站”。青年驿站是全团服务青年的品牌项目,常州团市委坚持“立足产业布局、紧跟人才公寓”的思路,一体化推进人才公寓、青年驿站布局建设,不断优化驿站宣传、引才、服务功能,将青年驿站作为来常青年走进常州、了解常州、留在常州的“前置窗口”,青年驿站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认可,市政府主要领导率队调研青年驿站建设。一是场景耦合,合理布局。制定出台《常州市青年驿站建设标准》,在全省率先将“青年驿站建设”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努力推动青年驿站与人才公寓共建共享,在全市建成核心商圈型、创新园区型、交通枢纽型、人才公寓型等各类102家青年驿站(见图1),其中62家位于人才公寓内,覆盖了全市7个板块(见图2)、30个镇街道、2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7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驿站总数与南京、苏州相当,且分布密度更高,布局更合理,成功打造了青年来常就业落脚第一站。
图1
图2
二是人才为本,服务为先。为就业创业、求职面试的来常青年提供最短3天、最长不超过3个月的免费入住,打好“青年驿站+人才公寓+生活居住双资助”的安心安居组合拳。同时,推出龙城学子礼遇礼包(见图3)、青年驿站服务10条(见图4),提供就业推介、城市融入等综合服务,精准满足大学生就业创业需求,获央视新闻关注报道。来自安徽的研究生小陈入住青年驿站后表示,“我收到天合光能的offer后就匆匆来常州了,房子没来得及租,却很快得以安居,免费入住的政策太赞了!选择常州,没有错”。2023年以来,常州青年驿站共开放床位3000余个,累计入住9000余人次、25000余天,上线驿站数量、入住人数和入住天数均位居全省前列。其中2024年累计入住近6000人次、近15000天,上线驿站数量、入住人数和入住天数均位居全省第2(见图5)。
图3
图4
图5
三是聚才引智,务求成效。在青年驿站内建立常态化引流机制,提供人才公寓宣传手册、咨询服务,并为留常青年提供从驿站到人才公寓的“一键代办”服务。入住驿站的年轻人30%都留在了常州,青年驿站“小盆景”有效带动了人才公寓“大生态”。同时,针对入住驿站但暂未选择留在常州的青年人才,联合驿站管理方建立动态跟踪联系机制,适时联系并及时推荐就业创业岗位和青年友好政策。青年人才通过驿站“小窗口”真切感受到了常州爱才引才的诚意,小红书上关于常州青年驿站的“种草、打卡、薅羊毛”攻略便是青年“好口碑”的最好证明。海南青年小金和四川姑娘小祝在网上相恋,了解到常州青年驿站免费入住的政策后,决定来常州“奔现”,体验一周后两人纷纷表示,“常州,‘赞刚佬’!毕业以后我们就来常州!”
(三)找准赛道,按下青年有为的“梦想助推器”。常州团市委始终致力于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持续升级人才公寓赋能工程,竭力满足公寓青年就业、创业、自我实现等需求,不仅让城市与青年“热情相拥”,更让无数青春与梦想“撞个满怀”。一是帮扶青年就业“零距离”。在人才公寓常态化开展送岗荐岗、就业咨询、简历诊断、政策宣传、技能培训等活动,轮流举办“百名青年HR与百名高校团干部”交流营活动,将服务青年就业的触角伸到了青年安居第一线。在钟楼区光点·瑾园人才公寓的大屏上随时轮播招聘信息,醒目处摆放着创业就业宣讲手册;住在新运·泊寓的秦先生参加人才夜市招聘会后表示,“我参加了人才公寓云宣讲活动,才得知今天有夜市招聘,住在人才公寓给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青年很大的便利和温暖”。二是助力青年创业“嘉壹度”。联动“嘉壹度”等众创空间品牌资源,拓展产居融合空间,探索推动人才公寓“安居+产业孵化”模式,目前全市26家众创空间已和78家人才公寓达成合作,为100余名公寓青年提供了创业载体。公寓常态化为青年配备由高校教师、青商、创业大咖等组建的“梦想导师团”,链接“让全国看见你”项目路演和“创青春”等赛事资源,将人才公寓与创新政策、产业政策、人才政策融会贯通,助力青年走在创新创业最前沿。三是引领青春建功“第一线”。在公寓广泛开展先锋故事分享会、青商讲堂等50场,邀请100名产业振兴好青年、优秀青商等分享奋斗故事、成长历程,为公寓青年树立榜样模范,让“勇争一流 耻为二手”的常州精神在公寓青年群体中入脑入心。结合人才公寓区位、特点,链接全市青年突击队资源,成立人才公寓小分队10支,全年开展建功活动50场,助力公寓青年活跃在产业发展主战场、乡村振兴大舞台、基层治理广阔天地。
二、困难与不足
调研中发现人才公寓的“常州现象”——来了的幸福,没来的向往,正成为“青年之城”的金字招牌。同时,我们也深刻感受到: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将人才公寓作为毕业后的人生梦想“家”,人才公寓里的青年发展生态离青年所需所盼还有一定差距。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城市能级“青引力”不强。近三年来,常州共引进人才35万。从户籍地来看,超1/2的引进人才是江苏籍,近1/4是常州籍。除本市外,省内以徐州、盐城、淮安、连云港、宿迁等苏北城市生源为主。从学历水平来看,超1/3的引进人才为专科学历,近1/3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另有近1/3为技能人才(具有中级工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的人才)。在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才中,毕业于省内外院校的各占一半左右,约12%毕业于常州院校。由于常州城市能级、知名度不及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宁苏杭等周边城市,在省内外“抢人大战”中压力较大,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仍有待提高。除吸引常州籍在外学子回家、争取在常高校学生留下来外,也需争取更多省内、周边省份及人口输出和教育大省的生源,有必要利用人才公寓、青年驿站做更多面向大学生的实实在在的工作。
图6
图7
二是资源整合“向青力”不足。目前,全市人才公寓由市委人才办牵头统筹推进,形成了全市一盘棋的良好局面,但由于各辖市区存在青年需求个性化、资源配置有差异、服务赋能有侧重等情况,在制定一些具体政策、开展一些具体活动时仍存在“各自为战”的情况,客观上影响了全市人才公寓的整体服务水平。同时,人才公寓运营主体多为第三方团队,撬动相关资源往往依赖党委政府短期内点对点协调,缺乏长效合作机制,且人才公寓之间的竞争比选关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联系互动、资源互享,枢纽型人才公寓未形成向周边人才公寓开放公共服务的有效机制,辐射、引领、示范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三是公寓发展“均衡性”欠佳。调研发现,全市三星级以上人才公寓设施相对齐全、活动较为丰富、青年入住反馈多为满意,而星级以下人才公寓硬件条件有限、活动资源相对贫乏,青年满意度较低,形成鲜明对比。部分青年表示面临“选好的公寓离单位太远,离单位近的公寓又不满意”的两难局面。同时,作为入住公寓“第一站”,青年驿站与人才公寓的融合度还不够,人才公寓乐于建设设施设备齐全的“样板房”,但稳定提供青年驿站的内生动力不足。目前全市200套房以上的人才公寓有132家,仅30家配置了青年驿站(见图6),且入住政策尚未完全统一,未充分发挥出驿站的招才引流作用。
图8
四是宣传推介“颗粒度”较低。当前政策宣传初步解决了青年对“常州有没有人才公寓”的疑问,但对“人才公寓优惠政策具体是什么”“如何顺利申请人才公寓”等实操性问题仍存在宣传空白。互联网上关于“常州人才公寓”的信息繁杂且良莠不齐,搜索该关键词出现不少房产中介广告,既影响青年入住体验,也有违政策初衷。调研中,有53.6%的被调研者表示不太了解当前人才公寓具体优惠政策(见图7),32.4%的被调研者表示不知晓常州市人才公寓房源(见图8)。官方平台“我的常州”APP—“人才公寓在线”专栏未做到外来青年“人尽皆知”,微信小程序“常州人才公寓”停止运营维护已达半年之久,让许多青年留下“差评”。
图9
图10
五是服务赋能贴合度不够。当前服务赋能活动在丰富青年文化生活、推动青年交流互动、促进青年成长提升等方面的作用发挥还不充分。武进、新北等已开始建立公寓青年社群、培育青年主理人的探索,但覆盖面和影响力还不高。在走访调研中,部分人才公寓的负责人表示,“虽然我们已开展了一系列热闹的活动,但比起入住青年的量级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如何让青年走出房间’依然是让人头疼的问题”。同时,公寓服务赋能系列活动以各级党委政府及群团组织自上而下组织发动的为主,青年自下而上自发开展的较少;传统的文体娱乐、兴趣爱好类活动更受青年欢迎,寓引领于服务的婚恋相亲、技能提升、志愿服务等活动青年则不是很感兴趣。参与调研的部分青年反映,相亲、演讲等活动较无聊,不太感兴趣;公寓运动场馆较少,运动健身不方便;更多青年表示,希望能在居住舒心的同时有更便利的交通、省心的医疗、友好的婚恋生育环境等。
三、工作设想及建议
一是破“各自为政”之局,铸协同共享之链。锚定“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城市”目标定位,依托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发挥市区两级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将人才公寓“服务赋能提升”纳入“青年之城”建设全过程,通过定期召开板块部门协商会、建设运营座谈会、青年需求恳谈会等形式,进一步推动资源整合。同时,发挥共青团组织化优势,推动各级团干部向公寓报到、各级团组织在公寓集聚,助力实现全市人才公寓资源互联互享。
二是解“两极分化”之困,促均衡融合之美。依托市住房租赁(人才公寓)行业协会,制定《人才公寓、青年驿站入住统一标准》,将青年驿站供给作为协会人才公寓标准化配置,实现“人才奔着驿站来”“驿站跟着公寓走”,提升驿站与公寓的“耦合度”。“靠前一步”考虑青年需求,结合产业布局在200间房以上人才公寓、辖市区副中心乡镇等布局更多青年驿站,加快实现全覆盖,充分考虑青年人才求职、居住和娱乐需求,聚力发挥“招才引智”作用。同时,要进一步提升驿站的文化软实力,主动融入常州青年发展型街区、场景和城市空间体验线路,链接更加丰富的文旅资源,增强青年的文化参与感和城市归属感,推动青年驿站成为“生活驿站”与“文旅驿站”的有机融合体。
三是除“信息迷雾”之障,点青年友好之灯。坚持“内容为王、宣传前置”,发挥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导流作用,构建“人才公寓”新媒体宣传矩阵,以图解、动漫、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发布生动内容,让青年“一搜即得”。在机场、高铁站、地铁站等公共交通枢纽和外地青年集聚的考试场所、大型赛会、文艺演出等地打造更多的城市青年会客厅,打出“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城市”“青年之城 未来之城”等鲜明标识,广泛发放“青年人才龙城礼遇小贴士”,营造常州爱才敬才的浓厚氛围,将“青春流量”变为“青年留量”。
四是补“供需错位”之缺,燃青年参与之火。秉持“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深入挖掘青年人才的业缘、趣缘、乡缘、校缘,深化开展青年人才公寓“十大青春行动”,搭建青年“邻里微社群”,组织团聚常州联谊交友、舌尖上的常州美食探店、野生音乐会、公寓体育赛事等更贴近青年需求的系列活动,提升公寓青年活力值。启动“社群主理人培养计划”,利用政府资源广泛挖掘各类“青年合伙人”,培养一批人才公寓社群主理人,如鼓励理论宣讲员成长为思想引领型主理人、心理咨询师成为幸福主理人,让文体娱乐、自我提升等各类服务赋能活动更具情绪价值、更受青年喜爱。用心用情助力解决教育、医疗、文旅、交通等青年需要的“关键小事”,推动人才公寓从“基础保障性住房”向“全要素服务社区”转变,持续提升入住人才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五是把“组织赋能”之舵,扬青春建功之帆。坚持党建带团建,立足“人才在哪里,党团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的工作思路,依托人才公寓行业党委建立人才公寓团(工)委,扎实开展团建工作,鼓励公寓团员积极参与社区工作,将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建功动能。将人才公寓打造为“青年发展综合体”,充分链接“三青”力量、众创空间资源,建立公寓对接合作分级清单和企业高校需求分类清单,组织召开“公寓赋能就业创业荟”,为公寓青年提供政策咨询、职业规划指导、金融支持等就业创业服务,推动青年成长和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共荣共赢。
推荐单位:共青团常州市委
作者:陈海元、汪舟、黄泽欣